音樂治療,玩樂培養能力
知名的神經學學者奧利弗薩克斯博士(Dr. Oliver Sacks)對音樂治療非常支持。他在2007出版的著作【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述說了幾篇關於音樂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的故事,也有關於大腦對音樂潛在渴望的分享。
其中一篇說到一個男人,被閃電打到之後,突然充滿學習鋼琴的渴望與熱情;其他也有關於威廉氏症的主題(雖然有患有發展障礙與心血管的問題,但能產生對音樂的特殊共鳴),也提到患有失歌症或失樂症(amusia),在中文的解釋為”旋律辨識障礙”( 患者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交響樂對他們來說只是鍋碗瓢盆的框啷聲而已。2014年,薩克斯博士與其他音樂專家一起製作了紀錄片【如夢幻音:沉睡的記憶】,他們使用一套iPod歌單讓那些總是昏昏欲睡、也不太說話的阿茲海默氏症病人回復活潑,只要照顧服務員將耳機放上病人的耳朵,病人充滿難過、無望的臉表情立刻轉成燦爛滿足的笑容。
如果以上述而言,單純且被動地聽音樂已經有許多的效益,那主動的玩音樂(Music Making;以下所有翻譯為玩音樂的原文都是music making)呢?研究已經發現,隨著時間的進展,音樂家們的大腦在功能網絡和結構上總是有可觀的發展與變化。
哈佛醫學院的助理教授、貝斯以色列迪肯斯醫學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中風恢復實驗室主持人的高飛史拉格博士(Dr.
Gottfried Schlaug)指出大腦中的一個構造弓狀束(Arcuate fasciculus),橫跨大腦顳葉的聽覺區至額葉,負責接收聲音到做出動作,專業音樂家們的大腦從圖像上來看,弓狀束明顯的比其他人範圍廣大。根據史拉格的說明,弓狀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構造,用來接收聲音、也以較新的聲源刺激與已儲存在記憶中的聲音,同時也在學習與使用語言上佔有重要的腳色。史拉格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評估以玩音樂為主的臨床實驗,用在協助帕金森氏症的抖動改善,與中風病人的重拾語言能力,2015年3月在哈佛醫學院的一場音樂與醫學的研討會上,史拉格說道,玩音樂是一項極棒的復健工具,因為它不僅連結聲音與動作系統,也有一個附加的好處,那就是音樂的刺激啟動了情緒的開關、帶來了愉悅,並且回饋到大腦。哈佛醫學院的兒科教授、同時也是波士頓兒童醫院認知神經科學的首席研究員奈丁蓋伯博士(Dr.
Nadine Gaab)更進一步提出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比較,音樂家們有較佳的管控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認知變通或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與口才(verbal
fluency)。
在2015的哈佛研討會中,蓋伯提出應該要認真考慮以音樂課程取代閱讀或數學課程,以提高標準測驗分數。她說:「很多學校想要消滅音樂課,但或許消滅的是那個可以幫助我們的基本認知功能的課程」。雅伯博士使用了更嚴肅的字眼,他說:「把音樂教育拿掉,根本就是剝奪了身為人類的基本核心。各類藝術(Arts)並不像其他科目,它們就像食物、是人類的必須,它們不是小菜、是完人的一個部分。健康醫療服務通常協助我們維持生理的正常機能,但真正幫助我們過生活的有意義的經驗與體驗,我們需要美麗事物的體驗,也需要與其他人有所連結、產生關係,這個才是人生啊!」
參考資料:
2. 弓狀束 http://doctor.get.com.tw/Learning/clinical-info/53.aspx
詠恩治療師將原文分成三個部分,與原文的段落安排有些差異,希望大家可以比較容易理解與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