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不是人人都能做
為了可以應付在醫院的工作,一個音樂治療師的養成需要花費數年的訓練,只為了達到可以正確地使用音樂、並將音樂當作療育或治療的工具,而不只是一般大眾認為的"音樂讓我們覺得很棒"僅此而已。音樂治療師不僅要會演奏樂器,在實務操作上更需要謹慎小心,以讓自己的治療可以真正符合個案(病人)的需要。
根據美國蒙克萊州立大學(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音樂治療師的布萊恩雅伯博士(Dr. Brian Abrams)說,雖然音樂本身具有療癒的能力,但音樂治療師要能夠勝任並以負責的方式去使用音樂來工作,是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和接受督導才能成就的。他說:「說音樂是無害的是不正確的,因為音樂是一項強力的媒介,既然有潛能可以幫助、當然同時也能傷害,因此不能只說音樂是良性的。再者,說音樂是沒有侵略性的也是不正確的,因為音樂滲透我們、深深的成為我們內在的一部分,不論在生理上、心理上、或情緒上都是」。因此,要成為音樂治療師需要足夠紮實的訓練。
許多的音樂治療師和有特殊需求的病人工作,雅伯則使用音樂作為心理治療的媒介,以聆聽音樂、即興演奏、音樂創作等去幫助他的病人表達自己,並走出害怕、創傷、情緒障礙等各式各樣的難題。他繼續解釋道,若是沒有充分的訓練,當病人參與在音樂治療中,即便是為了很棒的目的,也有可能正在帶來傷害,例如:在音樂經驗(過程)中因為負向的生活經驗連結,使病人再次得到創傷,而若是真要這樣進行,治療師也需要有能力可以收拾殘局,尤其是病人再次創傷後會更加的殘弱無助。他說:「就像是物理治療師需要了解人的解剖生理,音樂治療師需要學習個案在生理、心理、情緒與社會情境交錯下產生的各項細微差別與變化」。
雅伯說:「只要執行與介入恰當,有些在口語談話的治療中無法工作或跨越的癥結點,因為音樂的緣故,反而容易了,藉由的是音樂經驗更靠近人的內心,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在音樂治療的進行中也時常會有口語的交談,但改變與最初行動是發生在音樂中的。藉著音樂,個案可以釋放情緒、接觸內心的自我世界,並且找到不同的觀點與方向;在音樂中,藉著真實的體驗與經歷當下的時間與過程,如同我們每日的生活,都是帶著情緒。而這些,是較難在純口語的治療中發生的。」
要進行到這麼深入之前,需要先建立音樂性的關係(Musical
Relationship),或之後提到的治療性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音樂治療的介入與進行包含多種形式,其中會常常邀請病人演奏音樂。當音樂家花了很多時間在精通一項樂器,音樂治療師則在學習各項技巧去協助病人可以立即彈奏音樂,即使是那些完全沒有音樂基礎的人。通常會從唱歌或打鼓開始,但雅伯會盡可能將所有樂器都擺出來,以供病人選擇,就像是人有各式各樣情緒一般。
「大部分的時候由個案開始演奏音樂,我會選擇適當的時機加入、並且會變成像是音樂的對話一樣,我也鼓勵個案使用樂器或本身的聲音將想表達的聲音表現出來,盡量完全、盡量極致。另外,如果個案可以,也會鼓勵他們把正在唱的歌詞寫下來,這樣更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如何,也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音樂的美」
一般來說,音樂治療師是完備的音樂家,而一位好的治療師是不會將自己的鋒芒帶進治療性的目標中。Fulton解釋說:「真正的治療或療育效果是從治療性關係而來,音樂只是一項工具,協助建立病人與治療師的關係、病人與自身的關係,並從中找出個人的轉化形式。治療師的工作就是跳出個案的框架,在一旁協助關心罷了」
音樂治療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大團體。例如:如果一個家庭正面臨危機,一起在音樂中進行點什麼,如敲奏樂器或唱歌,對家庭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藉由音樂讓家庭成員可以更團結與和諧。
Fulton說:「如果你的至親正在安寧病房,當探病已經變得很困難時,音樂會協助家屬變得有動力、降低前往探病的痛苦,因為有音樂,奶奶雖然有可能不記得任何家人,但是她可以對著你唱歌、這些對奶奶的回憶不再是冰冷難受,而是正向、有意義且可以成為家族中共同的美好回憶。」
詠恩治療師將原文分成三個部分,與原文的段落安排有些差異,希望大家可以比較容易理解與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