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淺談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理論與技術



<前言>
分析心理學派大師榮格(C. Jung)在與他的老師佛洛伊德(S. Freud)決裂後,開始以繪畫創作方式處理自己的哀傷,以圖像進入自己的內在,與潛意識對話,開啟了自我探索及療癒的大門;
他也鼓勵個案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建構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統合自我的生命  (劉國賓 & 楊德友 譯, 2009; Edwards, 2001)。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以心理動力的模式介入治療,視個案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為一擬人化的他者(otherness) (Edwards, 2001),藉由治療師、個案和藝術作品三者的互動,幫助個案的意識與潛意識溝通達到精神的平衡。本文將簡要的介紹榮格學派藝術治療的治療歷程、治療理論以及應用的技術和方法。

<治療理論與歷程>
依據榮格的理論,精神是一種自我調控系統,包含意識和潛意識的部分,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因為個案內心世界中的意識和潛意識失去平衡的故,也就是個人無法接受回應來自潛意識的內容,導致個人生命循環的窒礙,無法活出個人獨特的生命(individual life),為了治癒這樣的分裂(split),必須重新建立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達到精神的平衡 (Case & Dalley, 2006)

精神具有象徵形成的能力(symbol-forming capacity),當意識固著控制於狹隘的一邊,潛意識會以象徵的意象(symbol image)的方式(例如:做夢、自由塗鴉)來平衡兩者 (Case & Dalley, 2006)。榮格認為象徵的意象來自個人和集體潛意識,同時也連結兩者,藉此可以將潛意識的內容被意識所知覺。在和感覺窒礙、生病或精神分裂的個案工作時,因為難以用語言表達象徵意涵,因此會利用個案象徵形成能力-圖像創作,來推動內在精神的能量,幫助個案達到整合和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 (Edwards, 2001)

意象(image)的特性包含以下幾點:
1.                精神性(spirituality):榮格認為透過來自深層潛意識的原型(archetype)意象,可以幫助經歷個人內在精神的偉大(spiritual significance)及守護性(numinosity)。羅.洛美(Rollo May)認為神話指涉人類經驗的精隨,也就是人類生命的意義與重要性 (朱侃如 譯, 2003)。透過潛意識中神話的象徵(例如:大地之母、英雄)可以幫助個案面對生命的陰影(shadow)和原型(archetypes),進而追尋個人生命的意義。 (Case & Dalley, 2006)
2.                整合性(unity):陷於矛盾的感覺中,使人感到無助挫折,藉由圖像可以使矛盾對立的兩極統合為一體,例如創作一個純潔又邪惡的怪獸代表個人內在矛盾對立的個性,再將此意象整合到意識中,化解內在精神的衝突。這種創造將矛盾對統合的特性榮格稱為超越性質(transcendent quality)
3.                他性(otherness):治療過程中應該將所創造的圖像視為實體(entity),他是難以預測、擬人的,自己就會說話並且不會騙人。可以讓個案主動積極的探索不同的自我的外化,再慢慢將他在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Edwards, 2001)

治療師的態度應該要尊重個案和藝術作品,用一種同理的方式進入,透過治療師、個案和作品的三角關係,幫助個案釋放內在阻礙或衝突的問題,可以以遊玩的(playful)方式進行治療,形成自然流動成長的形式,讓個案自我覺察內在的世界。因為藝術作品的關係,個案較不會對治療師產生移情,治療師也可以利用個案的作品整理自我的反移情,達到互相能量的平衡 (Case & Dalley, 2006)。另外,強調個案以藝術自我療癒(self-healing)的功能,藉由藝術創作活化內心世界的心理要素(inner elements),利用自我內在的精神資源來達到療癒的功效;治療師的詮釋必須透過個案和治療師共同的理解和洞見,才能真正幫助個案整合個人和原型的素材,使個案了解個人內在的世界,不再生活在未知之中。 (Edwards, 2001)

榮格分析式治療的歷程首先幫助個案自己發現內在衝突的原因,進而讓個案面對衝突,接受該衝突的原因,最後讓病患克服該原因,產生新的洞察,達到內在意識與潛意識的精神平衡。其中可能會運用對話(dialogue)、造景(diorama)和夢境分析(dream analysis)三種方式來幫助個案探索、了解、接受自己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失衡 (蕭雲菁 譯, 2004)。運用此三種技術亦可以衍生出許多藝術治療的方法,對話的方式可以運用與圖像對話的方式進行探索,造景的方式可以沙遊、曼陀羅或是積木排列的方式進行建構性創作,夢境分析可以將夢境以圖像的方式記錄下來,方便個案與治療師分享討論。
 
沙遊
<技術方法>
榮格把人運用「象徵」統和意識與潛意識成為新的一體稱為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他使用了兩個方式來幫助個案實踐發揮此功能:
1.                創造的形成:包含運用幻覺、夢境、象徵、神話、藝術和積極想像等各種創造性資源,以各種表達性創作的形式產生藝術作品(art work)
2.                了解藝術作品:透過意識、智能、感覺、語言的詮釋和洞察去了解藝術作品所要傳達潛意識的內容,將這些訊息內化統合到意識中。
他認為透過這兩種心智功能互補產生的創造性可以讓人感到釋放,不再固守在刻版的價值中,可以開始遊玩,內在感到彈性、流動和成長 (Case & Dalley, 2006)

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會引導個案運用各種方式去創作,以下是歸納常被使用的方法:
1.                曼陀羅(Mandala)曼陀羅簡單來說就是圓的意思,運用曼陀羅的圓,可以幫助個案集中精神,並在圓的保護內建構和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要素(inner element),透過持續地創作曼陀羅,心靈要素得以自然地流動達到平衡(劉國賓 & 楊德友 譯, 2009)
曼陀羅
2.                夢境繪畫:佛洛伊德(S. Freud)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夢境是探索潛意識絕佳的素材,夢境大多是影像難以透過語言清楚表達,因此透過圖像創作可以探索並更清楚地理解夢境的細節和要傳達的意涵。
3.                擴大(Amplification) :在繪畫上我們一樣可以去運用榮格所謂擴大的技術,去擴充探索意象的意涵,可以把原本的創作進行放大、縮小的延伸創作,或是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甚至是將時間推向過去或未來,幫助個案更了解意象的更種可能。
4.                積極想像:個案可以將自由創作的內容作為素材,藉由積極想像讓意象浮現並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此外,也可以再把積極想像的意涵透過創作結晶下來,持續地深入地探索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 譯, 2008)
5.             個人神話(Personal Myth):神話學大師坎伯(J. Campbell)說:「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個人的神話」。而個人神話就像是個人動態心靈的呈現,透過個人神話的創作可以探索個人內在神話的原型意象,可以更清楚看見他內心相信和遵守的價值與故事,進而可能了解內在生命的追尋和意義 (Briks, 1990;朱侃如 譯, 2003;周大為, 2014)


創作完成後,治療師會鼓勵個案詩從遠近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藝術創作,或是要求個案放置於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地方,不斷地去探索和感受畫面所要傳達的意義;另外也會透過自由寫作、與圖像對話治療師的詮釋和個案討論共同去探索創作所要傳達的意涵。 (Edwards, 2001)

<結論>
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強調透過象徵意象的帶領,讓個案與其潛意識連結,運用個人及集體潛意識內的素材,體驗個人內在豐富的心理資源,透過象徵的超越性質,統和內在矛盾的特質,推動精神能量,使生命再次感受彈性、流動和成長慢慢達到個體化的歷程。治療師在其中是一個同理陪伴的角色,提供個案保護和護持的環境,和個案一同進入其內心世界,讓個案透過創作與想像將內在的意象具體化,去體驗並探索內在心靈意象所要傳遞的潛意識內容,協助個案達到自我意識與潛意識的平衡。除了一般的臨床治療外,榮格分析式的藝術治療強調原型、神話、儀式等與集體潛意識的連結,適合用於靈性成長或是個人生命意義的探索,是一種開放式循環的成長歷程。

Reference
Briks, A. (1990). A theoretical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personal mythlogy in relation to art therapy. A thesis in the department of art education and art therapy. Montreal, Quebec, Canada: Concordis University.
Case, C., & Dalley, T. (2006). Art and psychoanalysis. In The Handbook of Art Theory(2nd ed.) (pp. 113-136). New York: Routledge.
Edwards, M. (2001). Jungian Analytic Art Therapy. In J. A. Rubin,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2nd ed.) (pp. 81-94).
周大為 (2014). 〈心靈轉化之旅以藝術創作探究個人神話〉。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朱侃如 譯(2003). 哭喊神話 (The Cry For Myth) 台北: 立緒文化事業. (May, R.著出版於1991)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 譯 (2008). 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台北:學富.( Malchiodi, C.A.著出版於2003)
劉國賓, & 楊德友 譯 (2009). 榮格自傳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 台北: 張老師.( Jung, C.著 出版於1961)

蕭雲菁 譯 (2007). 圖解榮格心理學 台北: 城邦文化.(長尾剛著出版於2004)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