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性疾患的藥物治療學:客觀比較藥物療效和病人接受度
[前言]
雙極性疾患的病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於鬱期的狀態,儘管如此,已核准使用
[實驗方法]
實驗數據取自於1950到2014年4月的英文的臨床研究。研究中病患選擇模式為隨機雙盲、處於急性雙極性憂鬱症的病人,做4-16週的評估,其中排除了難治型的雙極性疾患和其他情感障礙的病人。主要評估在藥物療效的方面為反應程度,病患接受度評估則以「鬱症轉換為躁症」為標準,次要評估為實驗中可能的藥物反應和退出研究的可能性。實驗結果由貝氏理論1來做整合分析。
[結果]
研究數據來自於29篇文章(8331位受試者),這是針對雙極性憂鬱症最新且最
全面的統計分析。舉例來說Lurasidone(FDA2013年核准的新藥,用於治療成人患者
中躁鬱症相關的重型憂鬱症發作)就還尚未出現在NICE2最新的治療方針裡。針對治療雙極性憂鬱症的藥物療效反應,排名第一的是Olanzapine+
Fluoxetine
(OFC),其次是Lurasidone。其他的藥物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單胺環
氧化酶抑制劑)、Ziprasidone、Aripiprazole和Risperidone,則被認為治療效果有限
或是無效。而除了OFC被建議為第一線用藥,臨床上亦可選擇
Olanzapine、
Quetiapine、Lurasidone、Valproate,甚至是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藥物)。
[研究限制]
(1)作者指出他們對多種治療作出直接和間接的比較的評估,在統計分析中卻採同
等的重要性,因此可能導致非預期的結果。
(2)納入研究的持續時間明顯不同,包括6到19週,所以關於維持治療的所得到的資
訊可能不具有可信度。
(3)有些分析的樣本數不足(只有18人),而這樣的研究結果會使治療效果的評估不夠
精確。
[未來展望]
更多對於預防雙極性憂鬱症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的,以實踐為基礎的證據,在臨
床上的治療,可以促成更健全的統計分析數據。特別是維持治療對於雙極性憂鬱症被
認為是持續照護的關鍵因素。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研究雙極性疾患的維持治療,收
案對象多是來自於急性躁期或是混合期,而對於急性雙極性憂鬱症的研究則是相對缺
乏的。
[此結果是否影響臨床用藥的選擇?為什麼?
]
一些醫生可能認為現實上這些結果只會小幅影響臨床應用。舉例來說,雖然
OFC、Olanzapine、Quetiapine具有較好的療效反應和較低的戒斷症狀而被視為優先
選擇,但體重增加和嗜睡的副作用(病人主觀意識)卻未納入耐受性的評估,因為耐
受性問題通常取決於病患的價值觀和喜好。像OFC(和Olanzapine)就有體重增加的
問題,而Quetiapine則是有嗜睡的副作用。相對的,Lurasidone在耐受性的部分較具
有優勢。雖然「鬱症轉換為躁症」在治療上是個嚴重的問題,但其他的副作用卻往往
是臨床上造成病人終止治療的主因。此外,此分析研究的結論與現行作法有些差異。
像Valproate和Lithium,雖然對雙極性躁症是明確有效的,並且常用於雙極性疾患的預
防,但卻少有證據證明對於急性雙極性憂鬱症的有效性。而SSRI用於急性雙極性憂鬱
症是有爭議的,雖然相較於TCAs來說副作用較低且較不會有「鬱症轉換為躁症」的問
題,但他們仍缺乏有效的證據證明對於急性雙極性鬱期具有治療效果。最後,在非緊
急的狀況,且需要很好耐受性,有些醫生也會考慮使用Lamotrigine。
註1:貝氏理論是一種估算機率的方式,將過去經驗作為先驗資訊,結合本次蒐集的資
料,綜合可得新的經驗(驗後結果):先驗資訊+實驗結果=驗後結果
註2:NICE為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醫學研究院,致力於訂定公共衛生服務的範疇及標
準、醫療用藥物及療程的標準以及臨床醫療服務的規範,增進醫療及衛生專業人員對
醫療服務品質的概念並加強對服務品質的自我要求,建立有效的醫療及衛生服務品質
監測系統。)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