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在胡美齡心理師創傷知情工作坊中,提到創傷知情就是理解、辨認、因應和預防創傷。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在看法櫃奇兵,我全身蕁麻疹癢的記不住電影內容,只記得癢得要命。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手腳的濕疹反覆發作,印象中擦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類固醇。

 

 


最近聽曼報Podcast,提到美國有專治慢性腸胃疾病的數位診所。Manny也分享了自己就診胃腸科的經驗,在排除了比較危險的重大疾病後,許多腸胃症狀治療,需要經過換藥來嘗試效果如何。

 

 


如何讓終止一代傳給一代的創傷,出生暨出生心理學的Charisse老師的回應值得參考。她提起面對創傷的基本原則:分辨(differentiation)


l   讓孩子知道,孩子不是暴力的、不是壞、沒有做需要感到羞愧的事情。孩子是值得被愛的。

l   讓媽媽知道,孩子不是暴力的、不是壞、沒有做需要感到羞愧的事情。媽媽(以及媽媽心裡的年輕孩子)是值得被愛的。

l   辨別祖母所感覺到的羞愧,不是媽媽的。媽媽感受到的羞愧,也不是孩子的。


試試看能否從原本創傷帶來混亂的感覺分別,感受到一些清晰和輕鬆。

 

李醫師參加出生與出生前心理學訓練,Charisse老師的一句話:媽媽還沒有準備好要迎接孩子,孩子還是自己渡過困難,來到了世界。我自己做了一點延伸。媽媽還沒有預備好要照顧孩子,孩子還是自己克服困難,長大成人。

 

 

在介紹三階段治療模式時,重點要先在症狀管理與穩定。因此要強調不會涉及討論創傷的細節和不安全的行為。這可能會導致創傷經驗重現。這段摘自Finding more solid ground.

 


*心得內容有提及複雜性創傷事件,可能包含敏感內容或引發相關經驗者創傷經驗*

若你的童年夾帶著數千萬次的創傷事件,感到破碎、絕望與痛苦,經常覺得自己易怒暴躁、難以信任他人,那並不是你的錯。也許是父母帶給你的傷痕;或是家族歷史傳承而至的陳年舊傷;更或者是整個民族隱藏起來的腐朽爛瘡。

 

*心得內容有稍微提及複雜性創傷事件,可能包含敏感內容或引發相關經驗者創傷經驗*

故事起頭是從作者在諮商室聽到自己的診斷後開始的,身為諮商所的學生,我非常驚訝在美國(作者在美國成長、諮商)諮商心理師會如此直接、不忌諱的說出個案的診斷。因為在我所受的諮商教育體系中,我們並不提倡從病理的觀點去看個案,也不推薦未在醫生診斷前依照個人的評估說出個案的診斷(當然在必要時或許會推薦、鼓勵個案去看診或一起填寫自評量表)。而這樣的直接,雖然讓作者在諮商關係中有些受傷,卻開啟作者追本溯源的開端、且在知道自己的診斷後,開始對自己的狀況感到「一切都說得通了」。

 

在地位比較後所引起的自我低估,可能是受過去創傷經驗影響。我們想要向某些人建立情感連結,卻受到權力的濫用導致挫敗,或是被忽視需求、被利用;預期幼時會從大人那邊得到保護及安全感,成年後會得到同儕的支持與認同,結果事與願違而感到震驚,那個被震驚到的部分就是我們的「純真我」(the inno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