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勇氣 - 成為自己生命的作者

 

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創始者阿德勒(Alfred Adler)視勇氣為心裡的建構,他認為我們可以學習與培育勇氣的美德及相隨而來的特質,在「工作、愛與友誼」三項生命任務中,「勇氣」是了解與鍛鍊心理健康的主要推力。勇氣也是正向心理學六項基本美德之一,代表情緒的成熟,表示在面對內在與外在的反對意見時,我們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鍛錬自己去達到目標。彼得森和沙利文(Peterson & Seligman)提出一份行動面向的價值(values in action),簡稱行動價值(VIA),將二十四種能促進人格統一的價值歸入六個核心美德[1]:

 

1.  智慧與知識

品格強項:創造力、好奇心、開放心胸、喜愛學習、判斷力

2.  勇氣

品格強項:勇敢、堅毅、正直、活力

3.  仁愛

品格強項:愛、仁慈、社會智能

4.  正義

品格強項:公民責任、公平、領導能力

5.節制

品格強項:寬恕、憐憫、謙遜、中道

6.靈性及超越

品格強項:欣賞美感與卓越、感恩、盼望、幽默感、靈性

 

擁有勇氣這項特質不代表無畏無懼,而是當我們與恐懼共存時,勇氣能夠驅使我們跨越恐懼,邁步向前。我在《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 – 如何面對自殺情結》一書中,提到「創造的勇氣」與「存在的勇氣」[2]:

 

存在主義大師羅洛.梅(Rollo May)認為要戰勝虛無、焦慮與痛苦,需要勇氣,尤其是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勇氣並不是說恐懼不存在,而是在面對恐懼的時候仍然拿出行動(action in the face of fear)

 

田立克(Paul Tillich)提出了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就是生命無可避免走向終結,生命看起來沒有目的,但個體還是要肯定自己的生命。

 

勇敢在英文有兩個字,braverycouragebravery比較陽剛,而courage比較陰柔。陽剛的勇敢有一種殺出血路中的痛快,而陰柔的勇敢有著面對暗黑、不退卻的力道。德國醫學教授暨心理治療師伍衛.波薛麥爾(Uwe Böschemeyer)曾經說過:「勇氣是一個人的精神天賦,雖然可能沒有發揮、被擠壓、被否認和被動搖,但從不會失去。」也就是說,勇氣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潛力」[3]

 

擅長「把心理分析轉化成戲劇傑作」的路伊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 1867-1936),在他知名劇本《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中,以戲中戲與即興劇作為劇本結構的特色。故事一開始劇團正在排練著一齣戲,卻突然闖進六個自稱是劇中人的人物,有父親、繼女、母親、兒子、男孩、小女孩。他們自稱被作者遺棄,卻擁有獨立完整的生命,渴望在舞臺上活出自己的生命來。劇中人描述的悲劇經驗,如情變、亂倫、意外死亡、自殺等等,遭遇都非常地沉重與驚人。

 

聽聽父親的臺詞 - 「我們的故事對我們而言既不可憐也不瑣碎,但使我們無比痛苦」,母親的「我的苦難不是一齣戲。在我的腦海裡,那可怕的時刻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人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悲劇,這些都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臺詞,心中的吶喊。皮蘭德婁在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具有「對生命的熱愛和尊敬,充滿著難堪的覺悟、痛苦的經歷、可怕的創傷」[4]

 

像劇中人一樣,創傷粉碎了我們在過去曾有的希望和經驗,我們掙扎著要把靈魂的一切拼湊起來,消化創傷經驗,重整自己,但嚴重的創傷產生第二個我 - 一個「創傷我」(a traumatized self)。研究創傷的凱西.卡洛思(Cathy Caruth)說,這個創傷我不是一個全新的我,而是「以一種非常原始的方式」,個體「被重重地、痛苦地、困惑地帶入創傷裡。」[5]

 

經歷重大的創傷失落之後,我們可能也會失落自己,必須進行深刻的整合,這整合的歷程會走很久,很有可能要走一輩子。勇敢地接受與創傷共處,必須先以她為師。

 

1906年出生的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被認為是二次戰後法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他作品橫跨詩、小說、劇本和論述多種文類。在成名以前,持續數十年的寫作生涯但默默無名,終於在196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貝克特的作品[6]

 

總是呈現一片寂天寞地的荒涼感,就像人煙稀少的愛爾蘭高地一樣。貝克特的人物皆像獨行俠,孤零零地穿梭在空曠無垠的大地上,縱使身旁有同行者,他們的心靈卻不相屬,因為語言不是增進彼此溝通的橋樑,反而是直通對方心的障礙。他們無法了解他人,也無法被了解,他們都是人群裡的落單者。

 

貝克特的偉大並不只是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而是他在1969年以前,對於創作所投注的心力,堅持走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他知名的劇本《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法文版寫於1952年,隔年於巴黎首演,英文版於1955年在倫敦首演。其作品人物「永遠困在一個無底洞的深淵而進退維谷。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斷重複同樣的事以等待時間的流逝,直到生命終了。」

 

這齣戲於1957年在舊金山聖昆丁監獄(San Quentin Penitentiary)演出,深刻打動了被拘禁在監獄的一千四百名觀眾,其中一位被終身監禁的犯人瑞克.克拉基(Rick Clucky),在劇中組成劇團,專門搬演他的劇本。克拉基在1966年被赦以後,創辦了聖昆丁戲劇工作坊(San Quentin Drama Workshop),受邀到英國和法國表演,貝克特也曾為他導戲,兩人建立了深厚且長遠的關係。

 

偉大的作品都是用生命寫成的,唯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若沒有他們,有誰會相信一個被判終身監禁的犯人會和諾貝爾得主有關呢?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不知為何有此生的父母,不懂人生為何荒腔走板,但我們可以改寫生命的劇本,成為自己的作者是成長的必然。我們生命中有許多角色 - 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先生、太太、老師、學生、老闆、員工、成功者、失敗者、受傷者、遺族,這個名單很長,而且往往你無從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自己的作者,超越現有角色的限制。

 

人生就是一場創作,不要害怕成為自己生命的作者,我們的生命,永遠值得被書寫。成為自己的作者,是個勇敢的決定。

 

在書寫的歷程當中,我們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遇見我們自己。勇敢接受自己的缺失,勇敢承認自己被創傷所改變,溫柔地與勇敢手牽手,繼續行走在有缺憾的人生裡面。。

 

 

 



[1]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 杜秀娟. (2023).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 健行出版. P. 190-191.

[3] Böschemeyer U. (2019). 當時無法說出口:「意義療法」給你坦誠的勇氣,解開束縛不再沉默,迎向自由的人生 [WEIL ICH ES DIR NICHT SAGEN KONNTE Vom Schatten des Schweigens zur befreienden Wahrheit]. 遠流. P. 32-33.

[4] Pirandello L. (1998).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 布魯斯汀(Robert Brustein)改編 (陳玲玲, Trans.; 初版 ed.). 臺灣商務. P. 126-128.

[5] Caruth Cathy (1995)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Jay Lifton’.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 Ed. Cathy Caruth.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28-147.

[6] Beckett S. (2008). 等待果陀.終局 [Waiting for Godot & Endgame] (廖玉如, Trans.). 聯經. P. 17.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