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有機會接觸到一些以藝術領域為專業學習的個案,聽著他們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的甘苦、挫折、熱情和堅持,真心覺得,我們的社會給予藝術工作者的鼓勵和支持還有提升的空間。
不禁想著,是不是我們對於藝術,存有某些潛藏的偏見和誤解,以致於我們不敢鼓勵自己具有藝術傾向的孩子放心前行呢?
或許仍有些家長對於藝術方面的學習,甚至立為志向,仍覺得這是個賺不了錢的行業,當興趣就好,若當工作還是免了吧?畢竟能有多少人當主角,站在台前接受眾人喝采;開畫展,成為暢銷畫家的,也是鳳毛麟角啊!若是站在"賺錢"這個立場來說,或許是如此,然而這在其他行業不也是如此嗎?
回過頭來說,藝術的學習,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當我們欣羨歐美國家的人民能自然自發地欣賞音樂會,熱情地支持各項藝術創作和表演,除了哀嘆台灣目前環境不夠成熟,無法支持藝術表演和創作之外,我們能否有一些新的觀點,重新認識藝術和藝術的學習,進而給予身旁的孩子、學生更溫暖的鼓勵和欣賞呢?
前些日子,臉書上有不少朋友去欣賞了無垢舞蹈劇場的新作演出。
雜誌【小日子】在今年3月份的專訪裡,採訪了無垢的主要表演者和林麗珍老師。
林麗珍老師在專訪裡談到,舞者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
除了舞蹈,林老師從小也喜歡畫畫,她以畫畫為例說明:「基本要有觀察力,眼睛看,手還要動,像寫作也是經過腦部的邏輯思考,要有控制力。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舞者有了感知能力,身體開始工作,如何轉化為現實的表現,必須透過理性的整合,邏輯思考能力要很強,要有專業上的訓練,否則感性很多人都有,沒有專業訓練還是做不到。」
林老師也不忘強調,除了專業的訓練、感性,還需要時間的堆疊累積。
傳統的學科紙筆測驗,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理解能力,加上努力和練習,才容易有好的表現,但是當孩子的興趣是在跳舞、畫畫、運動...等藝術或運動方面時,或許我們不該簡單的說,他/她不聰明、不會念書,所以讓他去學這些。
因為藝術、運動的學習,需要相當程度的認知理解能力,只是認知後的表現形式是以藝術呈現或運動作為表現。這其實正是多元智慧的概念,每個人的天賦和擅長各有不同,如同水裡游的魚,天上飛的鳥,是怎麼也比不出個高下的。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回想,不論是舞蹈、樂器演奏、繪畫、雕塑、戲劇、籃球、游泳、跑步......,哪一項不需要手腦並用呢?誰還能說離開教室去學習的孩子,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逹?
放開比較、評價,全然的投入、單純的欣賞、持續的鼓勵,是我們陪伴孩子進行探索和學習時,可以放在心裡的自我提醒。當周遭的大人們能夠以自在心情看待這一切時,投身其中的孩子們才能感受到被鼓勵、被欣賞和被肯定,孩子們的潛力得以激發,我們也就能跟他們一起體驗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被父母自己理解、包容,或多或少還期盼能被他人看見和欣賞,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以不評價、不算計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的努力呈現,無形中,我們織就了一張網,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穩穩的接住了。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