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的孩子,隨著自己在學校輔導的經驗增加,發現到,不願意來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這些孩子,會以「不來上學」作為行為的表徵,表面上,就是逃避或害怕來上學,不願意進教室或是不肯在學校多待一分鐘。
這些孩子,會以「不來上學」作為行為的表徵,表面上,就是逃避或害怕來上學,不願意進教室或是不肯在學校多待一分鐘。
他們可能在一開始,會以肚子痛、頭痛等生理徵狀,作為一個不願來上學的理由,然而,事實是,這些理由和逃避,只會越來越嚴重,從原本每週一天到兩天的缺席,到每週只出現一到兩天的半天,甚至是長期不來學校。
對於這樣的孩子,學校的立場總是頭痛的,在初期,導師和輔導室主任、老師會會同家長,以密集的方式,持續地觀察和與學生做輔導,試著在情況更加惡化時,找到原因,或者是試圖將學生拉來上學。有時候,若這位拒學的學生,他的抗拒理由,是相對能釐清的,例如有確實在逃避或感到焦慮的對象、不良的人際運作或社交狀況、分離焦慮的情況、校外活動吸引力大過學校等等。但,大多時候,就算學生的「原因」我們可以掌握或推測,但這些「原因」,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因此,在與學校合作的經驗裡,每當我接到拒學的個案,往往都已經是拒絕上學好一段時間了,或者之前已經有社工或其他心理師的介入過,但礙於困頓的膠著局面,無法繼續協助或被學生拒絕,而又輾轉來到我面前。
以我的工作取向,我重視的是一段關係,一段人與人最真誠的關係,因此,當我與拒學的孩子工作時,我常常提醒我自己:「我不是老師」。
以我的工作取向,我重視的是一段關係,一段人與人最真誠的關係,因此,當我與拒學的孩子工作時,我常常提醒我自己:「我不是老師」。
我不是一位教育者,我也不是一位訓導老師,更不是這孩子的家長,我是一個人,一個想要在這短短交會的時間裡,進入這孩子心中的人,或者,讓這孩子願意打開心裡那閉鎖的門,看看我,讓我看看他的人。
拒學的孩子,不見得是成績不好的人,也不見得就再也走不出去這個家門。拒學的孩子需要的,往往只是被接納和包容,在這段時間裡,不被放棄但也不被苛責的關心。
一開始,我會先與拒學學生的家長做一個會談,瞭解目前的狀況,但最重要的,是瞭解家裡的氣氛和教養方式,也幫助家長做出覺察。除了孩子的先天氣質以外,其實家庭氣氛和教養,是影響孩子面對挫折及困境的重要因素。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能否與家人溝通討論自己的困難和心事、能否從家人身上得到支持,這些都是影響拒學孩子預後的重要因素。
接著一邊與拒學學生工作,一邊和學校導師、輔導主任及老師等密切地溝通,每週諮商結束後,簡單地了解這週彼此在協助學生上的狀況,也會將諮商裡的發現跟能夠的著力點提供給老師做參考。因為,陪伴拒學的孩子,絕對不是英雄式單槍匹馬的工作,而是一個與系統密切配合的工作。
從與學生建立關係開始,便要能夠確認這是一段長期且持續的穩定關係,以我自己的經驗,持續一年下來,以藝術治療,佐以閱讀、遊戲等方式,並與家長及學校輔導老師密切地合作中,才逐漸讓學生穩定地前來學校,雖然仍無法進班,但已經可以有限度地配合輔導室安排的活動、每天來校、參與考試等。
這樣的進展,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而是要放慢腳步,陪伴拒學孩子慢慢走,慢慢看見前方的路,才得以有所進步的。
在與拒學學生工作的過程中,挫折感和失落,是常有的。因為,面對反覆、不穩定而焦慮、逃避的一個靈魂,你就像在一團糾結的毛線中試著釐清一樣,越是著急,越會影響彼此的關係,甚至會讓原本願意與你會談的學生,選擇逃避或拒絕你。在我的經驗中,這樣的拒絕並不陌生。
當被拒絕的時候出現,我會告訴他,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要每天來上學,也不在乎你來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持續,我在乎的是,你。你的心情、你的難過悲傷、你的焦慮或夢境、你的開心或喜悅、你喜歡的書、你想和我分享的一切…我在乎的是你。
所以,我知道,我有時候不小心因為著急,讓你有了壓力,所以你低頭不語,但我在這裏,我想陪你。
陪伴拒學的孩子,從放下成見、放下擔心開始,用孩子的步伐,陪著他慢慢走,沿途的風景,有你陪伴,我們等待並傾聽,因為,我們在一起。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