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感謝過去 成就現在 學習覺察 永不設限

music therapy文/黃詠恩 音樂治療師

這個月來分享和小麻工作的一些感想,至於小麻是誰,請繼續往下看喔。



自音樂治療碩士畢業、開始成為社會人後,常常有人問治療師:「你有在教琴嗎?」、「你為什麼不教琴?」、「念音樂治療也一定會樂器的不是嗎?」…,治療師的回答總是:「我不是音樂系畢業的,怕誤人子弟啊」。
治療師雖非大學音樂系畢業,但自小開始的鋼琴課,老師們都是大學音樂系畢業的、也有從國外拿了演奏或教學碩博士回來的,所以在治療師的觀念裡、自己是沒有資格去教琴的;另外,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時有耳聞的"恐龍家長"也是讓治療師卻步的原因,尤其是在拿捏獎懲這事上,畢竟治療師還是接受打罵教育長大的,雖不會像過去自己遇到的某些老師們一樣、進行一些恐怖的懲罰,但如果真的需要嚴厲的對待學生時,到底該怎樣做才不會讓學生和家長感到不舒服,著實需要很多的考量、也會是個擔憂。



去年,因著去到某間幼兒園服務、認識了小麻(即一位腦性麻痺的幼童),在團體課程進行期間,小麻的家長透過學校老師詢問治療師是否有意願教琴,因為家長在搜尋資料中發現透過樂器的學習、可以協助提高小麻在動作的靈敏度,起初治療師因著上述的兩個原因、內心是希望拒絕的,但如果從音樂治療應用在復健的角度,是一個很有挑戰的機會,又加上其他專業人員的鼓勵,治療師開始擔任小麻的"鋼琴老師"。



從去年秋天開始到現在,算一算也半年了,而小麻家長在新曆年後買了電子琴,小麻的進步與家長的信賴讓治療師感到羞愧,但同時也讓治療師很窩心與感動。

從半年的互動中發現,小麻是個聰明且行動力很強的孩子,雖然身體的因素讓她走路歪歪斜斜、說話時咬字讓人難理解,但是想做的事情、再加上爸爸媽媽的支持,雖不會幻想她有朝一日成為音樂演奏家,但是成為像自己父母那樣成功的創業家或更好的一番成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治療師會這樣斷言呢?因為每次課後都會用通訊軟體和媽媽聯絡、讓媽媽知道上課進行了什麼與一些注意事項,有一回的課後溝通中,治療師向媽媽誇獎個案彈奏時手指的使用很棒、轉動很順暢,媽媽回應說雖然練習時間不長、但個案每天都有練習五次左右,這樣簡短卻實際的回饋,不論是身為治療師、或是身為"老師",都是一個超級有力的鼓勵。另外,在和個案溝通的過程中,個案也清楚明白能夠學習音樂雖然起因是自己的興趣,但是父母的支持一部份也是希望她能夠在動作上有進步、對未來學習之路有所幫助。有時候,媽媽也會表示可能放假出去玩、沒有太多練習等等,但也不反對治療師在課堂上嚴厲督促。



說到這邊,以治療的角度來說,主要是想表達幾項重點:

  1. 音樂治療和音樂教育的區別,主要在於音樂治療是針對非音樂性的目標,例如:社交技巧、表達能力、肢體動作、學習能力輔助等。

  2. 在治療中,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的建立與發展很重要,而個案的改變就發生在關係之中,如同小麻和小麻家長與治療師間互信的關係,一齊朝向同一個目標。

  3. 在治療中,另一項重點即是個案的意願與動力(initiation & willingness),如果個案本身沒有興趣,家長再怎樣的大力支持,治療師也無力推動。

  4. 家長、個案、治療師在各方面平衡時必須是一個正三角形的狀態,同時也允許不等邊三角形出現時的相互支持與彼此互補。



除了第一點外,其他的三點,治療師認為適用各樣大大小小的人際交往,不論是職場、交友、家庭等,所以如果自覺目前在生活上有遇到阻礙,也可以試著想想是否在2-4點中有未符合的,除了就醫協助外,有機會自我覺察是一件更棒的事喔!因為自從知道小麻真的平常就很認真、其父母也只是支持協助的腳色,讓治療師感嘆自己小時候的練琴往事,有滿多時候都是被逼著上架,動力超級不足,而如果沒有練習就去上課,父母多半只能任由治療師被懲罰了。治療師常常在想,真的是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還是有其他原因?而如果幼時的治療師很有動力、父母也和老師有良好的互動關係,現在又會是怎樣呢?種種無法猜測、亦無法回到過去,但也因此感謝、讓治療師可以有足夠的音樂能力去接觸、學習音樂治療這個領域,也才能有機會接觸到與眾不同的小麻,開啟另一扇視野。





在診所有開設詠恩音樂治療師的

兒童音樂療育課程


photo credit: http://www.edwardshaw.net/3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