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裡的不舒服~
談瑜伽的體位法練習對個人的心理意義
李韋姍 諮商心理師
原本我答應李醫師來分享"疼痛"這個主題在瑜伽練習與心理諮商的關聯。
近日與兩位老師談話後的心得,暫且讓我以「不舒服」來代替「 疼痛」,雖然略顯模糊,但能討論的空間則更大了些。
一日古典瑜伽的課後,我向老師請教對於坊間療癒瑜伽以及相關研習的看法,提到我想撰文分享瑜伽練習時的疼痛與心理的關聯。
老師說,瑜伽練習為什麼會痛?不應該有痛的。
是啊,瑜伽經裡談到"體位法是一種穩定與舒適的姿勢"。
如果穩定又舒適,怎麼會痛呢?況且,瑜伽練習談到「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若是真的不傷害,痛,又是怎麼來的呢?
之後,我在一個心理師的研習場合遇到一位資深的學姐/老師,彼此分享了近況。她也練習瑜伽,她說:「別人問我練什麼瑜伽?我都說是最基礎的......我最怕練習時,老師說要深一點,我這把年紀、這把骨頭了,哪能做到......我也最怕老師走到我旁邊壓我兩下......我只要能好好呼吸、伸展伸展就夠了。」
這樣不求精進,算是在練習瑜伽嗎?
瑜伽,到底在練什麼?它對個人的心理意義是什麼?
瑜伽經說,瑜伽練習的目的,讓心緒傾向懸止。也就是讓混亂的心緒,透過練習慢慢的平靜下來。
目前坊間通常將瑜伽簡化為體位法的練習。其實瑜伽練習有八支,包括:持戒(對外在行為的控制、自我約束)、精進(對內在行為的控制)、體位法、呼吸擴展、感官回收、心靈專注、禪定/靜坐、合一。
由此可知,體位法的練習只是其一。這次就先從最為大家熟悉的體位法練習來談,瑜伽練習對個人的心理意義。
體位法的動作千變萬化,透過站姿、坐姿、躺姿、俯臥姿、倒立這五大項就能有數不清的變化,唯一相同的是,這些體位法不會是你日常生活裡熟悉的動作,即使是一般人在一連串練習後最期待的「攤屍大休息」,看來是躺著休息,但要能透過呼吸,讓身體、心緒處於既放鬆又清楚的狀態,也可說是相當不易。
前面提到,瑜伽練習的目的是讓心緒傾向懸止。我認為它在談「平衡」的概念。體位法的練習,依循的正是「平衡」的觀念;每一個體位法,都會讓左、右兩側的身體有充分的活動,在過程中,你可以去感受到自己身體左、右兩側可能出現失衡的情形,如:慣用手是右手的人可能右手臂容易使力,但也可能右手使用得頻率高,讓你右肩的酸痛感更明顯;因此比方在「下犬式」時,你能否感受到左右手掌在地板的力量是否平均?能否讓習慣多出力的右手稍微放鬆一些,讓平時陌生的左手多使力一些,盡可能的平衡。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65"] 下犬式[/caption]
體位法練習時的順序安排,也是遵循「平衡」的原則,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打電腦、開車、久坐等,上半身都是前傾居多,不僅造成彎腰駝背,連帶也影響呼吸的流暢運行。因此體位法練習時,前彎動作與後彎動作是搭配的組合,目的是要讓脊椎、髖關節有正向、反向的活動,而不是只著重身體某個面向的鍛鍊。
為了讓身體的左右兩側、前側/後側、上半身/下半身,能處於平衡的狀態,在體位法練習時,無可避免的,你要去面對很多生理和心理的不熟悉、不習慣,甚至,不舒服。
最簡單的站姿前彎練習,我能確實的從髖關節啟動去前彎而不折腰嗎?因為前彎不是彎腰,我真的知道髖關節在哪裡嗎?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9"] 站姿前彎[/caption]
在坐姿山式裡,我能讓坐骨穩定的向地板札根,脊椎保持在骨盆正上方嗎?身體不前傾、不後仰,穩穩、直直的保持在中心線,那是什麼感覺?我知道嗎?
在開展身體前側的練習裡,初學者會有「橋式」,進階的練習者可能會練習「輪式」,那是深度後彎的練習,需要把頭後仰,換個角度看世界,因為內心的不熟悉、害怕,以及對自己身體能力的沒有把握,都可能阻礙練習。我就是害怕後彎、害怕倒立,遇到練習時該怎麼辦?可以用嬰兒式來裝傻跳過嗎?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80"] 嬰兒式[/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86"] 橋式[/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95"] 輪式[/caption]
身體可能會有隱藏的舊傷,來自於過去長時間不當使用身體所致;身體也會有很多陌生、未被喚醒的力量,因為人是慣性的動物,似乎都得等到身體的慣用側受傷、報銷了,才不得不去學習運用、鍛鍊其他身體的力量。
在體位法的練習裡,依據練習者身體狀況及練習經驗多寡,透過老師的安排和引導,我們可以去發現身體的好多關節、好多活動面向,是我陌生的,可能動作的過程中,我會覺得有些吃力、些微酸痛感,甚至有害怕或不耐煩的情緒浮現,這些都是好可貴的經驗,因為它在提醒我,經歷一個陌生、不舒服的經驗時,身體、心理的感覺是什麼,我能否覺察身心當下的狀態,仍然能夠穩定地呼吸,保持覺知、但不批判。
如同,生活總是有些坑坑巴巴,生命總是曲曲折折,我在經歷這一切時,能否讓呼吸如常?瑜伽的練習會告訴你答案。
11/5 在診所有一場【身動.心靜】的身心覺察體驗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來參與練習和分享。
Photo credit : yoga mama@ Flickr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