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治療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簡介

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治療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簡介



文/蔡蔡藥師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是現今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阿茲海默症佔其中的絕大部分,這是一個漸進式影響認知功能的病程。失智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常伴隨行為精神症狀,又稱為BPSD,主要有四個面向:

  1. 過動方面:躁動、具侵略性、興奮、抑制障礙(衝動行為)、易怒、異常動作。
  2. 精神方面:幻覺、幻聽。
  3. 情緒方面:憂鬱、焦慮。
  4. 生理機能:食慾或睡眠障礙、情感淡漠(對於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例如看到最愛的孫子來探訪,態度卻好像是像對陌生人一樣。)


  據估計,幾乎所有年老的失智症患者都會經歷BPSD的病程,而行為問題相較於認知問題,更是造成照護者負擔和機構化的重要因素。但考量到藥物有效性和副作用的問題,是否使用精神調節藥物治療是值得討論的。


藥物治療可能有效,也需要注意副作用


  藥物治療的部分自從1950年代Chlorpromazine於問世(電影隔離島中,李奧納多的用藥)。近幾年精神調節藥物就被廣泛的使用於BPSD,然而到2005年,許多相關研究都發表了使用精神調節藥物於老年失智症的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2005)指出,老年失智症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調節藥物的死亡率是未使用的1.7倍,2007年更將這警告延伸至所有精神調節藥物藥物;另外,老年人即便是短期使用(>12周)抗精神病藥物也有中風、跌倒、骨折、認知功能衰退、深層靜脈血栓等的副作用報告;雖然精神調節藥物藥物可以小部分改善行為障礙,但卻顯著使死亡率上升(2009年英國Banerjee),同年Kleijer et al的研究亦發現,有18%的病人得到改善,但卻有高達49%的人惡化;2011年,美國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指出,非典型精神調節藥物如aripiprazole、olanzapine、和risperidone用於BPSD有些許的益處,但有死亡、中風、錐體外路徑症候群、和泌尿系統疾病的副作用。然而雖然精神調節藥物用於BPSD目前只有risperidone有適應症,但卻是短期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治療準則的建議是盡量減少老年失智症患者的使用,除非病情對病患或家屬造成嚴重困擾,可在審慎評估利弊、限制劑量、和控制服藥時間的情況下使用。


非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精神調節藥物使用


  老年人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BPSD)通常非常複雜,使用精神調節藥物於BPSD的病人需要注意是否效果有限且副作用比作用來的明顯,有鑑於精神調節藥物對失智症患者行為問題引起的爭論,非藥物治療又再度得到重視。包括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多感官刺激、動物輔助治療、按摩、和運動等,都可能有助於減少精神調節藥物的使用。此外,加強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非正規護理人員的教育和心理支持,進而提供病人中心照護法也有助於減緩躁動症狀。診所的音樂治療師黃詠恩,對於失智長者&樂齡銀髮族有一些經驗,如果考慮嘗試非藥物治療可以至診所預約。

註:「機構化」,指的是一個病人在像精神病院這樣的機構裡待久了,在越來越適應機構生活的同時,也會降低其對外在社會的適應能力。

參考資料:

Dealing with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a general overview.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2015:8 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