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療癒不求人---心理位移書寫(I)
文:張元祐心理師
相信你聽過心理醫生(註);相信你也聽過寶寶心裡苦,
但寶寶不說;但心理位移書寫(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PDPD),相信你沒聽過!簡單來說,
心理位移書寫是透過特定書寫流程,
就能夠不假他人之手而獲得療癒效果的一個書寫法,
如果你遇到某個狀況讓你情緒不佳,或是想要多些覺察、
多認識自己一些,
那心理位移書寫可能對會是你一個不錯的自助方式!
那心理位移書寫是什麼?做這個書寫會帶來那些效果?
本文帶你了解!
從敘事治療與諾貝爾文學⌈靈山⌋說起
心理位移為國內學者金樹人於民國94年所提出來之概念。
心理位移之概念之提出,一部分與敘事治療觀點有關。金樹人(
2005)引用Cochran(1997)對敘事治療的觀點:「
當一個人在敘說自己的經驗時,敘說者(narrator)
跳脫出來成了旁觀者,與當時經驗當中的行動者(actor)
或參與者(participant)之間,拉開了一個距離」,
這種「跳脫旁觀」、「拉開距離」的概念,曾有研究者(李素芬,
2009;李亭萱,2012)以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見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來做譬喻,詞中要表達的是,
當我們想要一窺山的全貌,身處山中、或是太貼近山,
視野是受限的,但一旦拉開與山的距離,就看得到山的各種樣貌;
金樹人(2005)亦曾引述老子「外其身而身存」
的概念來說明此種與自
己拉開距離的效果,金樹人解釋道:「
置之度外而後能體察存有的狀態;在一個距離之外反觀自身(此在)
,而能理解距離之內的存有(存在於世)。」,簡而言之,金樹人(
2005)將此種心理位置的移動稱之為「心理位移」。
而高行健(1990)《靈山》一書,對金樹人也有所啟發。
高行健在書中以第 一人稱、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交互出現的方式來呈現內在的觀點,
而金樹人(2011) 自述在一次靈機一動下,嘗試用靈山中以這樣的的書寫法書寫,
結果「「你」一 沾上了紙頭,居然梳理出不同風味的思緒」,於是再加上「他」,
最後發現「鬱悶的情緒煙消雲散,理性的總結若隱若現。」(
金樹人,2011),這書寫經驗撼動了他;
而這樣每一次敘說位置的轉換,都帶出了對於自我在世存有的理解(
金樹人,2005)。李素芬(2009)亦認為,
這種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說的狀態,提供了心理空間來理解自我。
因此,心理位移可說是跳脫自我慣有的模式,以不同的角度來觀看、
理解原本自我的一種方法
上面跟介紹了心理位移的基本概念,看到這邊你可能還是會問:
那心理位移書寫到底是什麼?用最簡單的方式說,
心理位移書寫法是指書寫者依序運用「我、你、他」
不同人稱位格來書寫同一經驗的書寫形式!
心理位移書寫的效益
我想大家會關心的一個重點是:如果我做了心理位移書寫,
我可以獲得什麼幫助呢?心理位移書寫提出至今,
國內已有多篇碩博士論文以此為主題,
亦引起美國知名學者James W. Pennebaker的興趣並著手進行研究。
目前國內已有應用在工作壓力、自我認同、分手、
慢性疾病等議題上的研究,
從各研究對於書寫後的影響與效益中我們可以發現,「情緒抒解」
應為心理位移書寫後之主要效益之一,書寫者在書寫過後,
情緒多半會趨向緩和平靜,甚至可以提升正向情緒;此外,
書寫者也有機會從書寫的過程中對於書寫的事件,給予新的解釋,
因此心理位移書寫似乎也帶來認知改變的效果;此外,
書寫者在書寫後也可能會感受到被療癒或是更加認識自己的經驗,
因此心理位移書寫也帶來自我療癒與自我覺察之效果。
若以書寫後的長短期效益來看,在短期效益上,
書寫後似乎能夠立即帶來情緒的緩解;在長期的效益上,
心理位移書寫也能提升心理或人際上的適應能力。
看起來心理位移書寫好處多多是吧!
那麼心理位移書寫要怎麼進行呢?
下篇文章將以實際舉例的方式來告訴你如何完成一篇心理位移書寫!
參考資料
張元祐(2014)。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運用心理位移面對實習壓力之經驗與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台北市。
註:台灣現行制度下沒有"心理醫師"這個職系,僅有精神科醫師、
心理師、社工師
photo:
rpphotos@Flickr
李政洋身心診所:台北市松山區三民路84號 (02)27620086
醫師簡介 | 門診時間表|臨床心理師 | 諮商心理師團隊
假日午後好友藝聚~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