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中年轉化的生命引線

photo credit:http://www.jimcarreyonline.com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發現:「人類的心靈有它自己的歷史,而心靈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會留下一些痕跡......我們可能在意識上忽略了這些痕跡,但我們在潛意識上還是會回應它們。」(榮格主編,2015115)。筆者在本文中,把潛意識對心靈發展的默默回應軌跡稱為「生命引線」,並試舉美國著名演員金凱瑞(Jim Carrey1962~)的故事為例子來領會這生命引線中的轉化,  並分成上、中、下、結語等四大段落,來觀看以金凱瑞為例的中年轉化現象。


()金凱瑞中年轉化:第一個十年的現象
    日復一日,暗地裡埋伏著一條匍匐前進的「生命引線」,它像是時光通道裡的不斷加掛車廂的生命列車。我們隨興創作出來的圖像,常常就提示了這一生命引線的吉光片羽 ,只不過,它們可能乍看像是互不相干的碎片,我們忽視它們、繼續忙著往前追求或被推著走。一直到了微妙的中年,身體機能開始感到疲憊,職場倍感壓力,才不自覺地停一停腳步問自己:「這是我要的人生嗎?通往哪裡去?什麼才是我真心想追求的價值?」或者,會有外在人、事、物迫使我們停下來想到人生問題。
    例如,在大銀幕前給人超級喜感的美國著名演員金凱瑞(Jim Carrey1962~),卻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母親受盡抑鬱煎熬,7歲的他才努力透過模仿逗笑的天賦來使身處逆境中的家人保有一些歡笑並度過難關的,這童年經驗很自然地讓他把「使他人從擔憂中解放」當作人生的目標。金凱瑞24歲進入演藝圈,25歲結婚育女也加努力打拼演藝事業。但他那誇張詼諧的表演方式經過七年才終於在32歲那年演出《摩登大聖》、《王牌威龍》二電影後一舉成名,大舉翻身成為影壇最受矚目的男星之一,人們對他所飾演的橡皮臉怪誕英雄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次年的《阿呆與阿瓜》(圖1)讓金凱瑞成為喜劇泰斗,但他卻婚姻不保,此後的感情之路也一直動盪。1997年,《王牌大騙子》終於將金凱瑞的喜劇表演推向最高峰,他時值35歲,然而,他發憤十年的表演方式卻開始明顯轉型,他想放下誇張無俚頭的風格、追求成為實力派演員的價值。


1.金凱瑞的《阿呆與阿瓜》劇照
事實上,「35歲」並非純粹金凱瑞個人的偶然,理學家榮格曾說,人生從35歲步入中年,是身體機能趨衰的開始,同時,35歲到40歲也正是一個人展開「個體化」(individuation)成熟期歷程的關鍵起點,也就是生命朝向自我整合與自我實現的起點,看似黑暗也埋伏著前所未有的光明。榮格本人也曾深刻地經歷這一階段並創作出許多圖像,又在後續歲月裡把它們視作參照的珍寶來持續閱讀與整合自我生命,成為我們今日所拜讀的榮格《紅書》。此外,就連筆者本身也有這「巧合的」35歲心得:由於美術系畢業後從事教育和設計工作而荒廢了自我表達性的創作,35歲那年因心靈受到衝擊而重拾畫筆來自我療癒;筆者45歲到50歲曾進行自我回顧與整合,確實見證到35歲起連續兩年的那批圖畫正是我展開「個體化」成熟期歷程的關鍵起點(可至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站搜尋筆者藉碩士論文闡述之自我歷程書寫—《我與「我在圖文間距中藝術遇療:Jung取向之心理轉化探究」》來參閱)。   
    「個體化」的目的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意識提升與發展的計畫,使一個人在意識層面盡可能涵蓋所有的潛在人格面相,並形成有良好關係的結構;所以個體化能為心理的黑暗面帶來一線曙光,整合個體原有的各種對立與張力。榮格也提出能推展個體化歷程中的兩個主要的運動是:分離(separatio)與合體(coniunctio)。分離的運動,一方面會分解個人對於外在現實角色的認同,一方面要分辨心靈本身最原始的重要內在人物。合體的運動,是持續關注從在夜夢、白日夢、共時性事件所出現的無意識心靈,並有意識地把其內涵帶到既有日常模式中,加以整合為全新的整體。當個體之內的這兩種運動能有默契地交互運行後,會創造出更清明的意識,並漸漸達成提升與發展意識的目的,所以,個體化意味帶著某種程度的接納與尊重,並進一步協調心理的各種對立面。當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經由良性互動而得到統一時,人們能擁抱自己的所有面向、感受到自己獨特的個性,並使自己的生活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意義。榮格認為這般心靈平衡的過程,是人類求取自我實現的共同原則與過程。(https://meetype.com/612/enneagram_test_individuation)
     再回到金凱瑞的例子,他於35歲開始進入成熟期「個體化歷程」後,連續以1998年《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圖1)、1999年《月亮上的男人》(Man on the Moon)、2001《忘了我是誰》(The Majestic)三部電影展現其精湛內斂的演技並獲得金球獎兩屆最佳影帝的肯定。金凱瑞非常努力地自我蛻變,在《月亮上的男人》拍攝期間的入戲程度幾乎可以說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連下了戲都仍溶入劇中男主角具有的自私性格和挫敗掙扎的內心面;不過,他卻始終與奧斯卡金像獎無緣。雖然金凱瑞放下了對奧斯卡獎的堅持,更為從容的選擇之後接演自己真心想要的每一部影片,但是,人們卻仍說他是喜劇天才;於是他持續不斷挑戰和突破轉型,接演更多藝術片的嚴肅角色,他追求成為完美的實力派男演員。

    如此,原本一般人眼中難以理解的金凱瑞轉型現象,從榮格心理學來看,卻是一個人勇於追求個體化的行動。

2. 金凱瑞的《楚門的世界》劇照

() 金凱瑞中年轉化:第二個十年的現象
    下了十年的改頭換面功夫,2007年,金凱瑞45歲了,《靈異23》這部電影仍未能讓他如願以償。他能將歡笑帶給觀眾,卻無法讓自己開心,甚至於在47歲時被確診出憂鬱症。面臨憂鬱症纏身,金凱瑞曾服用藥物治療,卻只覺腦袋越來越遲緩,但他沒有放棄尋求突破。 
    2012年,50歲的金凱瑞退回自己的空間,拿起畫筆來與憂鬱症共處和自我療癒,繪畫也從此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成分,還辦了第一次畫展《這裡沒有可見的東西》(Nothing to See Here),向公眾展出多年來所繪畫的四十幅作品。其中一件抽象畫作《未完成的自我放棄》(The Unfinished Abandonment of Self)(圖3)中的人物與風景有明顯遭撕裂後再以黑鐵線縫合的痕跡,表達的是他一路在創作中迷失,甚至對自己的作品產生厭倦的感覺,但冷靜過後往往會得到頓悟,也從創作中找到方向的自己。金凱瑞發現創作是認識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他也從中明白了自己同時具有兩種角色,一個是時常假裝在樓梯摔倒逗家人笑的小孩,另一是回到臥室獨處會有百般深思的大人。

3. 金凱瑞的藝術作品《未完成的自我放棄》。取自:

接著,2013年金凱瑞出版了兒童繪本《羅蘭如何滾動》(How Roland Rolls)(圖4),這本繪本透過大海中的一道名叫羅蘭的恐怖小海浪來講述人們關係中的密切連結,被譽為鼓舞人心的年度之作,他自認為是以一種非常幼稚的方式來處理許多有關人生的沉重東西,希望提醒所有大人小孩:「人類生命是一體的,個體在其中要擴展自我內在覺醒以及與世界對話的能力。」如同Campbell1949)所說的:「宇宙的舞者,並不是沉重地駐足在一個地方,而是快樂輕盈的從一個位置跳轉到另一個位置。」(朱侃如譯,1997),看似轉來轉去的中年轉化之旅,是經由外在挫折或內在召喚而觸及到潛在陰性空間,金凱瑞是從藝術創作的介面中,得到穿越現實界的自我陪伴和引導,讓意識與潛意識有機會對話和整合。

4. 金凱瑞兒童繪本《羅蘭如何滾動》。取自: https://tw.littlestprettythings.com/28-wacky-facts-about-jim-carrey

此後,一切就此即因為畫畫而變好了?不然,命運弄人,金凱瑞在2013年到2014年之間演出的電影《名魔生死鬥》(The Incredible Burt Wonderstone)、《特攻聯盟2》(Kick-Ass 2)和《阿呆與阿瓜:賤招拆招》(Dumb And Dumber To),都沒有得到好的影評。更糟的是,2015年,因意外面臨女友忽然離世的事實而引爆潛在憂鬱症,53歲的金凱瑞似乎立即老了20 歲;即使次年他有在電影《生存者》(The Bad Batch)(圖5)中演出,卻只是客串演出一個邋遢的流浪漢,沒有一句口白,也拒絕所有的宣傳活動和訪問機會,他的生命浪潮似乎退得更後面了。

5. 金凱瑞的《生存者》劇照

然而,浪頭究竟仍在,2016年,他接演了由曾以「暴力小姐」(MissViolence)獲得2013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的阿拉納斯(Alexandros Avranas)執導的犯罪懸疑電影《黑暗罪行》(Dark Crimes)(圖6),電影創作靈感是來自一個有趣的後現代真實犯罪故事。金凱瑞在片中飾演的警探因追查一樁凶殺懸案而進入了一個腐敗的地下世界,深陷在案件背後的謊言、性愛與暴力糾葛之中,顯得危機重重;這從影生涯最暗黑角色是金凱瑞繼《靈異23》後再度詮釋瘋魔角色的影片,也讓他再度戲裡戲外如同走火入魔般地融入角色性格。

6. 金凱瑞的《黑暗罪行》劇照

() 金凱瑞中年轉化:第三個十年的現象
    2017年,也就是金凱瑞行走成熟期「個體化歷程」兩個十年之後,55歲的他發布了一支關於他工作室裡進行藝術創作情境的紀錄片《我需要色彩》(I Needed Color),他同時公布許多讓世人驚豔的畫作,以及他隱藏在喜劇天才演員背後的脆弱心靈。藝術,是金凱瑞發現自己的過程。面對鏡頭,金凱瑞分享著自身對抗憂鬱症的心路歷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該將自己所見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藝術表演或是畫作,我們該表現自己的感受,並從作品中得到釋放,最後你的情緒會被接受,這都代表著愛。」此外,金凱瑞還分享一個寶貴的經驗:創作中的每一當下都很紓壓,也會覺得自己畫出了某些感受,但是往往一年之後回頭看圖畫的時候,才看出其中的潛在意義。金凱瑞說出了「透過藝術療癒人心」的更重要內涵:覺察潛意識流露的訊息,覺察生命整體的意義。

7. 金凱瑞在工作室創作實況。取自http://culto.latercera.com/2017/08/10/jim-carrey-las-comedias-a-la-pintura/

遺憾的是,2016年拍攝的《黑暗罪行》於2018年上映,結果,雖然金凱瑞詮釋出來的既嚴肅又抑鬱的感覺非常有特色,但電影黑暗沉悶,也沒有顯示出與他扮相相匹配的素質和中心思想,美國娛樂網站IGNImagine Games Network)甚至只給它3.0分的超低分評價,很難想像他是如何承受這些外界評論的。還好,2019年初,金凱瑞剃除了拍攝電影《黑暗罪行》時顯得嚴謹的大鬍子,看起來神清氣爽地和他的新女友Ginger Gonzaga出現在公眾場合(圖8)。
    金凱瑞過去二、三十多年來的努力,無論是幽默搞笑還是畫畫,都能夠為他人帶來療癒感也為自己帶來成就,但偏偏不斷認真拍的實力派電影始終未再能贏得全面肯定的成就感。也許,這就是榮格說的優勢與劣勢兩種對立心理功能的特色,個體之內看不見的生命引線正是利用這兩種不同的心理歷程去互補,而達到同化和調適,在同化和調適達到平衡狀態後,形成適應;又,個體心理狀態一次次失衡後,再試著去達到平衡適應的結果,漸漸就發展出更高的能力和轉化出更完整的人格 (徐玟玲,2012 ) 。此間,電影和繪畫都是金凱瑞的轉化媒介,兩者都提供他多元的表達空間,只不過,電影是人際複雜關係下的藝術工業,繪畫則是他一個人就可以作主的藝術創造。因而,金凱瑞是從畫畫中自我探索、自我再定義和自我療癒的,他說:「畫畫是我其中一種能夠將自己從擔憂中解放的方法之一,因為畫畫的時候心理、精神、肉體都會參與其中,能夠使整個世界都止住。」也可以說,畫畫藝術可以為他在電影藝術上所承受的疲累與挫折進行療傷。

8. 金凱瑞和他的新女友。取自 https://switzerlandworldnews.worldnewsnetwork.co.in/2019/01/07/jim-carrey-makes-red-carpet-debut-with-new-girlfriend-kidding-co-star-ginger-gonzaga-fox-news/

(結語) 金凱瑞中年轉化啟示
    對於金凱瑞而言,經歷過生活不容易的童年期、努力向上打拼的成年期,在35~45歲的轉型挫敗後漸漸陷入了憂鬱,但這讓他發現藝術是最能包容個體存在的世界,是療癒心靈的好方法,他也透過開畫展與人們連結。我們在金凱瑞的繪畫行為中看到藝術可作為療癒方法的優勢是:退可守、進可攻。實際上,藝術療癒的發生,常常是先從直覺性繪畫方式的退守,保持傾聽、順從藝術的召喚,漸漸再把握進攻之道。繪畫常是基於遭遇一個心念或一個媒材時,意識自然地開放空間讓潛意識顯現成為創作中的意識流,進而壓縮超維度時空造成意識與記憶、夢與集體潛意識相互連結,如此,個人現實的和精神的世界即能藉藝術形式積極創造出新關係,榮格稱這種創作方式為「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其四個原則是:(1)創造開放空間讓潛意識顯現;(2)充分注意潛意識意象並強化它;(3)辨認潛意識意象的意義;(4)真實回應潛意識送出的訊息、反應自我的理解與感受(徐玟玲,2012)。
    但,榮格曾嚴肅提示過:「如果你缺乏自覺,當知道一點點集體潛意識時是很大的慰藉,但一旦知道更多時,會很快變得有危險,因為沒有在同時學會如何透過等量的自覺來平衡它…」(引自易之新譯,2011287)。因此, 我們確實需要回到內部自我關係來觀看自己,透過自我鬆動、紓壓、自我接納,來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使情緒、肉體和心智能獲得新陳代謝,並感受到自己其實是完整的存在體;此外,我們也要有覺察力去領會內心深處流出內容的箇中意義,不滯留在潛意識深處,時機到了,一定要跳轉回意識現實的位置。
    即使如此,我們仍在金凱瑞的例子中看見他閉關創作自我療癒到50歲時,積極開畫展、出版繪本,似乎展開了全新的氣象,命運卻繼續打擊和考驗他,包括演出的電影評價不佳、失去女友、憂鬱症復發。這帶給我們一個啟發:金凱瑞即使擁抱自己的所有面向、努力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並使自己的生活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意義,他心靈上的平衡/不平衡迴圈是周而復始的。因此,金凱瑞的中年轉化正好見證了史坦(Murray Stein)在《英雄之旅 - 個體化原則概論》書中為榮格理論所作的解釋:「個體化是一輩子的人格發展,它是在家族和文化脈絡下,從一種萌芽狀態以弧形和螺旋形向前移動,讓人格的最大潛力得到更充實完全的表達...」。那「從一種萌芽狀態以弧形和螺旋形向前移動」的無形之線,也正是本文在前端所設想的「生命引線」了。

參考文獻:
朱侃如 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市:立緒。(原著出版年:1949ISBN: 978-957-8453-15-9Campbell, J. (1949).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N. Y.: Princeton University.
易之新 譯(2011)。《榮格心理治療》。臺北市:心靈工坊。ISBN: 978-986-
    6112-14-0Franz, Marie-Louise von (1998). Psychotherapy.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徐玟玲(2013)。《我與「我」在圖文間距中藝術遇療:Jung取向之心理轉化
探究》。臺北市立大學為出版碩士論文。

其他參考網址:

作者簡介:
主要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教育組藝術學博士、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藝術治療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實習藝術治療師、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認證專業會員﹚。

主要經歷/
杏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台北市立大學大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藝術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國立中正紀念堂[喜閱書房]特約講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運用與創作指導》作者之一、李政洋身心診所諮商藝術治療師、任各企業&大學&社福單位講座/工作坊講師超過400場次、中華民國衛生福利衛福部國民建康署107年【社區預防及延緩失能人員培訓計畫—特色課程規劃:高齡者藝術活動設計】課程召集人與講師。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