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進擊的爸爸媽媽~面對治療的突發狀況

黃暄文

很多人都說,當父母這是天性,孩子生了就會當了! 但是,當爸爸媽媽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孩子是隨時在長大,發展狀況也隨時在變的。關於親子教養有許多書籍或文章,可以參考如何觀察孩子、引導孩子和陪伴孩子成長學習一些策略和知識。但當孩子有狀況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時,我們該參考什麼呢?父母常需要面對許多天人交戰的兩難問題與抉擇,似乎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該怎麼辦?可以怎麼辦?

面對治療,捨不得也要-捨得


記得當我的孩子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馬上開刀時,我記得我的腦中是一片空白,無法接受。當下的心情,除了不捨還是不捨。雖然知道得接受開刀治療是對孩子最好的,但仍無法克制地不想面對,想試著找出能讓孩子避開開刀的治療方法。在治療的關鍵期,父母常被要求在短時間內替孩子做出治療決定,可是結果是好是壞,通常卻也得等一段時間後才能知道。在決定後,一邊看著孩子受苦又要面對治療的未知結果,這種等待煎熬讓許多父母因不捨而放棄或猶豫不決。

曾陪伴一個自閉孩子的家長,送她的孩子進精神病房接受治療。孩子因為第一次離家住校就學,適應不良而無法進食與睡覺,產生嚴重憂鬱的身心狀況。第一時間家長無法接受醫師為什麼要他的孩子進精神病房接受住院治療,擔心孩子治療期間一個人在院裡害怕受苦,或自己的決定破壞了和孩子的關係,因此心中有很多的不捨與自責。在與醫師和諮商師討論後,評估孩子的狀況與能做的選擇,家長最終忍住不捨讓孩子接受住院治療。結果在三星期後,因住院而身心獲得充分治療與休息,孩子回到學校後適應情況變好許多,家長擔心的狀況也沒發生。也因此才知道,原來孩子會憂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適應技巧,還有對爸媽讓她住校感到被拋棄而憂慮。

想想,如果當初家長因不捨而沒有接受住院治療的建議,是不是也就錯失了解孩子內心憂慮,修復與孩子的關係的機會?

面對治療期待的迷思


治療的過程是漫漫長路。我記得在學校上心理臨床治療時,教授第一節課請我們每一個人,就治療前、中、後三階段與病況改善程度,畫出治療階段趨勢圖。大家畫的都是治療越到後期,病況改善越多。但教授卻告訴我們在臨床上,治療與病況改善卻不是總是這樣發展。很多時候它是會曲曲折折擺盪時好時壞的。面對長期治療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保持彈性,心臟練大:面對治療我們首先要能接受現實中有無法預測的可能性,調整心態讓自己面對治療更有彈性。

二、過濾資訊:在治療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接收到許多資訊。有時候已經做了治療決定,又聽說另一個更好,或是有什麼副作用...等。我們必須了解,沒有百分百最好的決定,在時間內我們能選擇的是『較佳的』決定。

三、保持信心與勇氣:治療過程不要和別人比較,養孩子不是養機器人,沒有過程是一樣的。會想要和人比較通常是因為對治療或對自己沒有信心,因此需要的是面對的勇氣。當我們做了決定,我們也要相信無論中途發生甚麼狀況或是結果如何,我們都有再做修正的能力,要有相信自己和孩子的勇氣

四、照顧好自己: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後盾,唯有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有能量才能夠支撐孩子幫助孩子。面對曲折的治療過程,幫自己找一個可以讓身心呼吸的方式(參加家長支持團體、運動、諮商…等),才能面對治療的長期抗戰。

診所近期活動:

你是擺渡人or落水人?

【最美的安排/小藝術。大當下】講座&藝術療育工作坊

呼吸。放鬆。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