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你聽過24個比利的故事- -也知道是解離症的表現嗎?

你聽過24個比利的故事- -也知道是解離症的表現嗎?


文/李政洋



診友有人形容自己好像被催眠,只要特定的開關被啟動。例如看到某個特定讓他不愉快的人物,遇到特定的事件,就有個截然不同於平常的他會出現,有人會突然放聲尖叫,有人突然滿嘴髒話,也有人目露凶光開始動手動腳。在這個情況過去之後,有人覺得有點丟臉想要快閃,有人則對於才剛剛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記憶,表情一臉無辜。其實,這些都可能是解離。


延伸閱讀:創傷與解離-常見的表現


解離的現象不一定要有失憶


解離有可能是突然/逐漸改變,時間有可能是短暫/長期。因為在DSM診斷裡面的解離性人格定義的比較狹窄。有些人的身分改變,會有記憶,知道當時在做甚麼,會是知道其他的部分,這些人的情況可能就可以歸類在"解離症,非其他特定型"。  其實這些情況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樣都是解離。


解離的情況跟身心症有密切關連


解離的症狀會出現在很多的身心疾病中,例如強迫症、暴食症、邊緣性人格,或是反覆自傷、自殺的人身上,也常見會有解離的情況。在精神科住院的病友,各國研究顯示其中約有10-20%有解離的情況。甚至在芬蘭、瑞士對於精神科門診,情況比較嚴重的診友做研究,其中有約25%有解離症。


解離在社區也很普遍


使用診斷式會談評估解離,在加拿大的盛行率11%。在土耳其的研究,盛行率也達18%。

使用自填量表評估解離,在北美的社區研究,有約6-9%的盛行率,在荷蘭盛行率2%。附帶一提,台灣2010年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為23.8%。


解離在社區與憂鬱症女性的關係


在土耳其,針對憂鬱症女性患者所做的研究,發現其中約有4成,生活史有符合解離症,盛行率約4%。與非解離憂鬱症患者相較,她們的平均年齡較輕(30歲:39歲)。自殺的意念/行為、無價值感、無法專心、困難做決定、食慾體重的改變也較常出現在解離性憂鬱女性。另外一些比較特別的經驗,像是覺得內在有其他人在說話、感覺被附身、幻覺也比較容易出現。


走出記憶長廊-找到通往身心安適的道路


有些人憂鬱症很多年,孩童時期有早年的創傷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學者研究發現,做心理治療,比只有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來的更好。解離、憂鬱與早年創傷經驗之間的關系,可能不只是在診斷上的分類,更重要的是怎樣可以提供給患者更有效果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 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好



參考資料:

1.dissociative depression among women in the community(2013)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

2.Epidemiology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s(2011) Epidemi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photo:Mete Dönmez@Flickr

李政洋身心診所:台北市松山區三民路84號 (02)27620086

醫師簡介 | 門診時間表|臨床心理師 | 諮商心理師團隊



[caption id="attachment_994" align="alignleft" width="250"]一沙一世界-沙遊曼陀羅靜心紓壓工作坊 一沙一世界-沙遊曼陀羅靜心紓壓工作坊[/ca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