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三個月關鍵期 走出憂鬱症

三個月關鍵期 走出憂鬱症



文/蔡蔡藥師

從這篇研究亞洲患者的藥物治療模式與重度憂鬱症(MDD)之間的關係,發現治療前三個月,藥物遵從性佳,會顯著影響治療反應。以下為文章重點整理。


<前言>


      重度憂鬱症與心理、生理、和行為息息相關,且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抗憂鬱藥物治療來避免復發。因此,服藥順從性在復發的預防扮演重要的角色。臨床治療指引通常建議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接受9個月以上的治療,而NICE則是建議6個月的治療。這篇文章主要是研究亞洲患者的藥物治療模式與重度憂鬱症(MDD)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治療時間、停藥原因、服藥頻率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服藥順從性問題對於憂鬱症的治療結果所造成的影響。


<實驗設計>


  受試者為569位年齡18歲以上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的亞洲人,做為期3個月的研究。評估方式有:臨床整體評估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scale ,CGI-S)、漢氏憂鬱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疼痛症狀(Painful Physical Symptoms,PPS )、療效反應/緩解、就業狀況、生活質量QoL(EQ-5D歐洲生活品質五面向量表)、健康狀態(疼痛量表)、服藥順從性(分為醫師評估和病患自我評估)。


<結果+討論>
  
  1. 中途退出試驗(139人)的原因


     收案人數總共是569人,分佈如上圖。其中完整接受3個月評估的人數總共是430人,中斷的有139人。造成研究中斷的主要原因與疼痛症狀(較嚴重)、就業狀態(特別是全職員工)、和病情較不嚴重的人(CGI-S)有關。


  1. 中途停藥的原因
     
      在完成3個月評估的430人當中,有242(56.3%)人提前停藥,停藥時間點又在服藥的前10天特別明顯。停藥原因最主要是藥物反應不佳(155人,64.1%,平均服藥天數20.5天),另外還有服藥順從性差(15人,6.2%)、無法忍受副作用(10人,4.1%)和因反應良好而自行停藥(62人,25.6%,平均服藥天數48.7天);而在反應良好而自行停藥的人當中,年齡(老年人較早停藥)、國家跟停藥的時間點有關。


  1. 服藥順從性和預後之間的關係


      在完成3個月評估的430人當中,服藥順從性差的病患自主報告佔57.5%,醫師發現佔14.6%。 3個月後比較發現:服藥順從性差的病人,病情的嚴重度明顯較高(CGI-S)、生活質量較差 (EQ-5D)、藥物反應/改善較慢 。


      重要的是,在順從性佳的病患,治療有反應跟症狀消失的比率顯著較高。在順從性差的患者,50.8%治療有反應,31.1%症狀消失; 在順從性佳的患者,78.6%有反應,60.2%症狀消失。 順從性佳與順從性差的患者相比,治療有反應的勝算比是3.97倍,症狀消失的勝算比是4.3倍。



順從性差
順從性佳
Response 有反應 (%)


No
49.2
21.4
Yes
50.8
78.6
Remission 症狀消失(%)


No
68.9
39.8
Yes
31.1
60.2


    
<結論>


  在亞洲,中斷服藥的人佔了56.3%,比西方的22-42%高出許多。這些差異可能是來自於文化信仰造成對藥物治療,精神疾病接受度的差異。這篇研究,發現亞洲憂鬱症治療,前三個月的順從性,與治療結果有顯著的關係。


  有1/4的人(25.6%)雖然藥物反應佳但卻中斷服藥,可能是因為醫病關係不佳、對藥物產生過度期待、或不了解持續服藥的重要性,也是中斷服藥的原因。另外,年紀和國家也是影響停藥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也牽涉到文化信仰的問題。在台灣,最常見的停藥原因是,自己覺得痊癒了,在當中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其實還沒有完全治癒。

       服藥順從性影響了治療結果,所以遵醫囑服藥,並依照治療計畫持續使用藥物對於病情嚴重度、生活品質、和藥物反應都有正面的影響。建議可以與您的醫療團隊,一起規劃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找回屬於自己的健康。


註:EQ-5D為歐洲生活品質團體(Euroqol Group)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個案自填的測量健康結果(health outcome)的標準化工具。包含五個面向(5 dimension,即5D):包括行動能力(mobility)、自我照顧(self-care)、一般活動(daily activities)、疼痛/不適(pain/ discomfort)與焦慮/沮喪(anxiety/depression)。


參考文獻: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treatment pattern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atient Preference and Adherence 2015:9 42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