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治療ADHD 保護你的大腦

治療ADHD 保護你的大腦



/蔡蔡藥師

門診中有家長帶著孩子來看診,常會問到ADHD這樣的情況是不是一定要接受治療,會不會過一段時間就改善了。或許Tomas Frodl 教授的研究結果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方向。


Tomas Frodl 教授利用結構性核磁造影(structural MRI)統合分析兒童和成人過動症的治療效果,發現隨著治療以及時間的經過,孩子ADHD時的腦部變化在成年時會減少,但是沒有治療的孩子在成人時會注意到新增的腦部構造改變。以下摘要原始文章中的部分內容,在加上一些名詞介紹,以方便閱讀。

[前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兒童盛行率為5-10%50–80%會持續到成人階段,所以約有3–4%的成人也有ADHD的問題。研究發現,只有20%的患者不需經過藥物治療就得到緩解或是沒有明顯的病理學症狀;然而剩下80%的患者,在精神病理學上表現出某些症狀或需要持續的治療。成人患者持續的ADHD症狀會造成日常生活的問題,像是學習社交職業或家庭問題,長久之下則會影響到生活品質,特別是缺乏與人應對的技巧。
  
  成人ADHD的症狀相較於兒童,偏向於情緒問題(不穩或混亂)。人格特質為:脾氣暴躁易怒,但不代表不再具有過動傾向。成人ADHD通常與精神疾病的症狀有關,包含情緒不穩焦慮煩躁物質使用疾患 (substance use disorder)或人格障礙。研究顯示高於50%的成人ADHD患者合併有情緒或焦慮問題,而如此高的機率可能源自於ADHD本身伴隨的精神疾患,和神經生理學上的變化所造成的情緒改變。然而至今儘管有眾多體內試驗的研究,ADHD和情緒障礙的神經生物學和生理學都尚未明確。

[研究方法]
  
  如同先前所說,ADHD的症狀隨年紀而不同,所以我們假設ADHD成人和兒童的腦部結構有所改變,隨著神經影像學的發達,在這篇研究中使用了以下方式來檢驗這樣的假設:

1.     VBM(像素形態分析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測灰質體積(Gray matter volumes
2.     manual tracing studies→測尾狀核容積(caudate volumes
3.     signed differential mappingSDM分析實驗組(ADHD)和控制組(一般人)
 
    註:灰質Gray matter: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元聚集的部位,負責對信息
   進行深入的處理。

[專有名詞介紹]

1.   基底核(Basal ganglia)
紋狀體
(Striatum)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
記憶與重要認知功能運作
殼核(Putamen)
大腦獲得"專注力"的動力
蒼白球(Globus pallidus)
(1)運動時神經元活動的變化
(2)訊息傳遞(殼核、尾狀核丘腦)




2.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前扣帶迴皮質ACC
Dorsal ACC
選擇性注意力
ventral/subgenual ACC
情緒調節/監控
杏仁核(Amygdala)
情緒調節/監控
海馬迴(Hippocampus)
負責學習及記憶的形成

[深入討論]

1.     研究發現,基底核的蒼白球和殼核體積在兒童ADHD的患者比正常人較少,蒼白球是控制運動神經元變化和傳遞訊息(從殼核、尾狀核傳遞至丘腦)的重要區域;而基底核的改變遷涉到額葉-紋狀體通路(Fronto-Striatal pathways),與ADHD患者的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不平衡有關。有趣的是,基底核的改變只出現在兒童,成人在實驗組(ADHD)和控制組的表現並無不同。然而像素形態分析法發現,成人ADHDACC容積相較於控制組較少;此外,有經過治療的患者,ACC的改變相對較少,說明治療會影響(保護)腦部結構。 

註:前扣帶迴皮質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功能
a.      ACC和側邊前額葉皮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相互連結與認知功能有關;而ACC和運動皮質/脊椎神經的連結則是控制運動區域。
b.     廣泛的訊息從中線視丘(midline thalamus)和腦幹核區(brainstem nuclei)發送至ACC,再由ACC傳遞訊息並採取行動。

2.     隨著治療人數增加,杏仁核(amygdala)和腦顳葉海馬旁迴溝(uncus)區域的改變也會隨之減少。說明未經過治療的族群 ,ACC或杏仁核的改變是存在的。一個針對青少年使用藥物與否對大腦皮層厚度造成影響的研究發現:未使用藥物治療的ADHD患者,皮質層的厚度小於有使用藥物者。由此可知ADHD患者使用藥物有保護神經的作用,治療似乎有助於緩解腦部結構異常和使發育中的腦部正常化。

3.     一般成長中兒童的大腦額葉皮質層厚度在7-8歲會到達高峰,而ADHD的兒童則要等到10-11歲。基本上,成長中的兒童,左右腦的眼眶額葉皮質(Orbital Frontal Cortex, OFC)和下額葉皮層(inferior frontal cortex)都會隨著年齡而增厚。但是ADHD的患者右前額葉成長出現了缺失,說明了右腦半球結構出現了變化。因此,我們持續追蹤到成人ADHD所造成的腦部結構變化,發現ADHD並未因年齡增長而消失,反而出現其他生物學上的特徵:ACC和杏仁核的改變(主導情緒的調節),不再是基底核,這便能解釋成人在症狀上的變化(從過動轉變為情感調節問題)

註:眼眶額葉皮質(Orbital Frontal Cortex, OFC):與ACC以及杏仁核之間有密集的連繫,負責衝動、強迫意念以及各種慾望,OFC如果受損會影響到人際應對及社交技巧。

[結論]

  統合分析後發現,ADHD的兒童主要是在基底核出現異常:右蒼白球殼核和尾狀核容積都有減少;隨著年齡的變化,ADHD在成人的表現則是在邊緣系統: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帶迴皮質)容積減少,特別是在兒童期未經治療的個案,說明從小就接受ADHD的治療對於預防腦部結構的改變有正面的效果,促進腦部的發育成熟。針對ADHD成人診友,跟孩子一樣,可以考慮結合心理諮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補充營養的方式,來協助處理生活中各層面遇到的困難。

參考資料:
1.Meta-analysis of structural MRI studi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dicates treatment effect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2: 125: 114–126